
2025年10月9日上午,体育学院特邀学校1996届普师专业杰出校友、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郝宁教授,为全院青年教师和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作题为“科研引领下的青年教师发展”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体育学院院长傅森主持,学校30余名青年教师现场参会,共同探寻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成长路径。

报告伊始,刘河杉书记对郝宁校友的返校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场青年教师介绍了其学术成就与行业影响力。刘河杉指出,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支撑,此次邀请郝宁教授分享经验,旨在帮助青年教师突破科研瓶颈,明确发展方向,为学院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
校友介绍

郝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合肥师范学院学术副校长。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任中国心理学会学习心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专委会理事;任《心理科学》副主编、《Journal of Creativity》副主编。从事创造力相关研究,主题包括:团体创新活动的脑际神经互动机制、恶意创造力的认知神经机制、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情绪对创造性认识的作用、创造力的具身认知研究等。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报告中,郝宁教授结合自身从普师专业起步、深耕心理学领域数十年的成长经历,以“科研如何为教师发展赋能”为核心,从三个维度展开分享。在科研意识培养层面,他强调“问题即课题”,鼓励青年教师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挖掘研究方向,尤其可关注体育运动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的差异化干预作用,例如体育教学中的学生运动心理干预、运动训练效果的科学评估等,均是兼具实践价值与研究潜力的选题方向。针对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的“科研入门难”问题,他分享了“文献积累—小课题尝试—团队协作”的渐进式成长方法,建议教师通过定期阅读领域核心期刊、参与校级专项课题等方式,逐步建立科研思维。

报告尾声,现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青年教师围绕“科研时间管理”“跨学科研究合作”“课题申报技巧”等问题积极提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易朝晖也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干预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跨部门科研项目落地”提出疑问,引发在场人员共鸣。郝宁教授结合自身经验逐一细致解答,针对易朝晖主任的提问,他建议以“校级专项课题”为抓手,由体育学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先从“新生适应性体育心理课程开发”等小切口项目入手,逐步积累合作经验与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大家保持科研热情,注重长期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他表示,作为母校校友,非常乐意搭建学术交流桥梁,助力母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傅森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报告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尤其在体育与心理健康交叉研究领域提供了清晰的探索路径,为学院青年教师明晰了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学院将持续搭建此类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教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为学校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及与其他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